见过“百货大楼”吗?七十年代购物经历(图)

作者:剑舞歌吟 发表:2018-01-06 09:4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见过“百货大楼”吗?七十年代购物经历
七十年代王府井百货大楼(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8年1月6日讯】其实七十年代没有“商店”之称,小的门头都叫“门市部”,除了全县唯一的一家“百货大楼”外。当时,城里的物资供应由“商业部门”负责,商业部门是国营的;农村的由“供销部门”负责,供销社是集体性质的;有食品站,专门买猪肉的,收购生猪,可能属于农业部门管理;公社只有一家饭店,也是供销系统的,买油条包子之类的食品,没有粮票的人买不出来。

这些商业部门,完全是垄断性经营,官商不分。服务人员一般都是国家干部,也叫“售货员”,顾客一般进去都称“同志”,如“同志呀,给拿瓶酒吧!”他们就会懒洋洋地从高高的柜台后面把商品取出来给你。

当时的商店没有一家是开架的,如果像今天的超市一样开架,就会被哄抢,会被偷走换走。那时的货物,如果出了柜台,一般是不可以更换的,如果买了劣质物,只能算你倒霉。那时的食品也没有保质期。

那时售货员的服务态度根本不敢恭维,对顾客不理不睬。售货员们常常聚在一起拉呱,顾客来了,他们不抬眼皮。“顾客是上帝”这句名言好像还没有诞生。顾客经常与售货员发生纠纷或吵架,售货员们往往互相帮腔,一起跟顾客吵架。

农村供销社的门市部里有很不丰富的几种商品,只是些生活必需品。里面的售货员很有优越感,因为他们是挣工资的,尽管工资也不高,但地位要比“社员”们高出一大截子。社员们买东西,要讨好他们。如果跟他们比较熟悉,就会把一些紧缺物资,如暖瓶胆、自行车、缝纫机等物资给你留下。

买猪肉的食品站更是大爷,虽然猪肉经常断货,而且农民手中也没有肉票,但要买点能吃猪油的肥肉必须得找他们走关系。饭店主要做包子油条之类的面食,也不经常供应。他们用脚板合面的,面团用光脚板蹬出来的,今天看来严重违规的。城里才有国营理发店,五分钟理一个头,用碱面给顾客洗头。

村里的门市部每个月都关门不营业,盘点一两天,也就是统计一下这个月卖了多少货物收了多少钱,两者必须核对起来,把结果向上级交差,工作效率很低。那时,算账全部用珠算,珠算差的售货员很吃亏。

80年代初我上高中的时候,一个同学到国营咸菜店里买咸菜,明明是付了钱,但里面的人说硬说没有付,故意欺负我们是学生,大吼大叫不让我们出门,逼着这个同学付了两份钱。有一次,我去“百货大楼”买一瓶“碳素墨水”,我人小头小,怯生生地对售货员说了说了一声“碳素墨水”,没有称呼她,结果她把我臭骂一顿,恶狠狠地说“什么碳素墨水,谁叫碳素墨水”。她骂了你,你没有地方投诉她,好像还没有“投诉”这个概念。

计划经济之下,干多干少一样,售货员的收入不与单位的效益挂钩,没有奖金,所以他们没有积极性,他们只是机器上的零件。那时候的商品质量很差,不合格率很高,做工很不精细,因为工厂也是吃大锅饭,收入只与工人的等级挂钩,比如“七级工”“八级工”。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个体商店大量出现后,服务部门也有奖励后,他们的态度才好了些。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凯迪社区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