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古韵】精辟!崔瑗《座右铭》的智慧(图)

作者:秦山整理 发表:2017-11-10 12:3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图片来源:pixabay)

崔瑗,是东汉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学者、政治家。

年轻时,崔瑗之兄崔章被州人所杀,崔瑗手持白刃报仇,于是逃命出去。碰上大赦,回了家。崔瑗四十多岁,才做郡吏。因事被关在东郡发乾县的牢狱。他的专心好学,即使在颠沛倒霉之时,也是如此。后来事情弄清被释放回家,被度辽将军邓遵所召。不久,邓遵被杀,崔瑗免职而归。

崔瑗后来又被召进车骑将军阎显之府里。当时阎太后称制摄政,代行天子之事,阎显入朝参与政事。先是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而以北乡侯为嗣。崔瑗认为以侯立不以正,知道阎显将失败,想劝谏阎显,但是阎显白日里喝酒沉醉,不能见到。

于是崔瑗对长史陈禅道:“中常侍江京、陈达等,得因嬖宠蛊惑先帝,于是使废黜正统,扶立疏孽。少帝即位,发病于庙中,周勃的专权,在此又出现。今想与长史君共同求见,劝将军向太后请求,逮捕江京等人,废少帝,引立济阴王,必会上合天心,下合人望。伊、霍之功,不下席而立,那么将军兄弟传祚于无穷。如拒违天意,久空帝位,那么将因无罪成了大恶。这就是祸福之机,分功之时。”陈禅犹豫不敢听从。

遇上北乡侯死掉,孙程立济阴王,这就是顺帝。阎显兄弟都被杀,崔瑗也被排斥。门生苏只全部知道崔瑗的意图,想上书把情况说清,崔瑗听到立刻制止了。当时陈禅作了司隶校尉,召崔瑗。对瑗说:“但听苏只上书,我请替你作证。”崔瑗说:“这好比儿子、小妻在说私房话罢了,希望你不要说出口来。”于是辞归,不再应州郡之命。

过了许久,大将军梁商初开幕府,又召崔瑗。崔瑗自认为再作贵戚的官吏,搞不好又被斥,于是以病固辞。年中举为茂才,授职汲县令。在职时数次谈及时事,替百姓开垦稻田数百顷。在职七年,百姓歌颂他。汉安初年,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荐崔瑗为宿德大儒,从政有功迹,不应久在下位,由此升为济北相。

这时李固做太山太守,赞美崔瑗文雅,奉书礼表示殷勤之意。一年多,光禄大夫杜乔为八使,徇行郡国,用贪赃罪奏崔瑗,召到廷尉那里。崔瑗上书自讼,弄清案情放了出来。不久病死了,享年六十六岁。

崔瑗爱士子,喜宾客,盛修菜肴膳食,不问还剩多少。然而自己平日常食蔬食菜羹罢了。家中无甚积蓄,当世被认为很清廉。

崔瑗的《座右铭》,被《文选》录用,是千古名篇。所谓“座右铭”,是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

座右铭

(东汉)崔瑗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源自《文选》)

不要议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夸说自己的优点。施恩惠给别人,千万不要记在心里;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可忘记。世俗的虚名,不值得羡慕;只有“仁”才是做人的根本法则。做任何事情前,心里觉得安适,觉得不惭愧,然后才去做,别人的毁谤难道能中伤你吗?不要让虚名超过事实,不炫耀才华,不卖弄聪明,这才是圣人所称道的。处在污浊的环境中,贵在不被污浊所染。有才德的人,光芒内敛,只求内在充实,不求表面的虚荣。

柔弱的人因为具有韧性,不容易被摧折,所以能够生存下去。老子认为刚强容易被折毁,不如柔弱容易生存,因此以刚强为戒。见识浅薄的人,老想表现出刚强的样子。唯有闲静不与人争,他的成功才会不可限量。说话要谨慎,饮食要节制。一个人知道满足而不贪得无厌,就可以制止或避免不吉利的事发生。如果照着这个座右铭,持之以恒地去做,日子久了以后,才德自然会发出光辉来,有如花香的四播。

从这篇《座右铭》可以看出,崔瑗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很深。

《论语》中经常提到君子和小人。道人之短,说己之长,无疑是小人的做法。《论语・学而》有言“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君子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物欲横流,人心不古。面对浊世横流,心为外利所动,迷失其间。唯有反省自身,内在上下功夫,求诸自身,才能冲破物欲的包围和熏染,找回真我。

《论语・卫灵公》有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庄子・养生主》中云:“为善无近名”,意思是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博得好的名声。因此不要贪慕世俗的声誉,看得太重反而会被名利所累。另一方面,过分强调自己的优点,就会名过其实,也不明智。

老子《道德经》中有言:“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在人前显示自己的意见、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以为贤能的人,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顺其自然、做而不求,反而心宁神怡,事半功倍。

孔子提出“仁”,也被尊为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崔瑗在《座右铭》中道出了,“惟仁为纪纲”。《论语》有云:“攀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出自《论语》。《论语・颜渊》道:“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道:“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道德经》中写道:“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有的人对于身外的宠辱荣惠十分看重,甚至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如果能心态坦然,放淡名利,能够宠辱不惊,自己心地光明,别人的诽谤议论就不会真正伤害自己,又有什么好惧怕的呢?

涅贵不缁,出自孔子《论语》,“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不是说真正的坚硬,受打磨也不会变薄吗?不是说真正的洁白,被涂染也不会变黑吗?“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意味着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以此来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影响。君子有坚定的意志,修持自己,不被外物所带动,影响和带动他人向好的方向转变,而不会随波逐流、被不好的环境改变自己。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中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力戒逞强好胜,强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逞强好胜,行匹夫之勇,得一时之快,留下祸端,不如隐忍、避免争端、寻求退路和出路,这样往往会遇难呈祥,“悠悠故难量”。

著名的诗僧寒山与拾得有一段流传千古的对话。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与拾得的这段对话与“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处呢?

《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要求弟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讷言即慎言。君子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也就是说,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谨言慎行,知足常乐,没有非分之想,许多祸事会化解于无形之中。

纵观崔瑗的一生,经历了人命案、颠沛流离、数次牢狱之灾、数度政治上的风光与失意、人生大起大落。最得意时为济北相,最失意时各种倒霉和危及性命的事情也都摊上了,真是一出现实版的人生悲喜剧呀。

“座右铭”,顾名思义,是写给自己看的。有着这样曲折人生经历的崔瑗写下的《座右铭》必然是经过了刻骨铭心的历练而得出的人生经验之谈,是由真实的血泪教训浇筑而成的。崔瑗的《座右铭》历经了千年的沧桑,耐住了时间的考验,依旧散发着夺目的光彩,给后人以启迪和开示。

当然,人生的经历、信仰、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崔瑗这篇《座右铭》的理解可能见仁见智,有不同的想法。笔者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参考,毕竟崔瑗的《座右铭》经过了千年时间的考验才会被名载典籍,成为经典名篇。崔瑗,作为一代名流,经历了传奇的人生,用一生的教训和经历得出的经验之谈,想必一定会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论语》
2.《道德经》
3.《后汉书》之《崔骃列传・附崔瑗传》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