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警方如此回应朱令案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图)

作者:周晓辉 发表:2013-05-10 12: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3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近一段时间被广泛关注的清华女生朱令被投毒案持续发酵。就在5月7日在美国白宫请愿网站要求“驱逐当年涉嫌投毒、后已移民美国的孙维,让其回国接受调查”的请愿书联署签名超过规定的10万人后,北京市公安局于5月8日通过“平安北京”微博发布消息称:对“朱令案”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此案最终无法侦破。简而言之,此案是“死案”。

消息先是感谢各界对案件的关注,并表达了北京市公安局的遗憾以及对朱令不幸的遭遇和家人的痛苦表示理解和同情。其后叙述了公安局的侦破过程,从中我们得知:

一、1995年4月28日朱令被确认为铊盐中毒,5月5日,清华大学保卫部向公安局报案。

二、公安局随即立案侦查,“深入调查走访了130余名相关人员,并对北京市经营、使用铊盐的全部100余家单位开展工作”,但因从其出现中毒症状到公安机关接报案件,时间已近半年,“相关场所没有监控设施,犯罪痕迹物证已经灭失”,所以“尽了最大努力”的办案人员“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

三、因此“本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精神”,没有获取直接证据的警方只能将此案纳入“死案”。

在陈述了案件无法侦破的理由外,北京市公安局又郑重声明:专案组“始终坚持依法公正办案,未收到任何干扰”,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又是什么?

难道北京市公安局忘记了当年对朱令家人所告知的情况?根据资料,警方在1995年夏秋时分两次到朱令父亲单位调查过朱令父亲和孙维父亲的关系;警方在1995年通知朱令家属,“只剩一层窗户纸了”;1996年,清华大学派出所所长李慕成告知朱令父母,“有对象”,“上面批准后,开始短兵相接”;1996年2月,北京市公安局14处有关领导对朱令家属表示案件难度很大,仍在努力之中;1997年2月,化学系薛芳渝教授告知朱令家人,校方将配合警方作一次有效的侦破行动;4月,北京警方对嫌疑人孙维采取了第一次突审,审讯8小时后,被家人接走。1998年8月26日公安机关宣布解除对孙维的嫌疑。

什么叫“只剩一层窗户纸了”?什么是“有对象,上面批准后,开始短兵相接”?为什么表示“案件难度大”?“难”在哪里?为何要突审孙维?这8小时内的记录可否公布?为何孙维在时隔一年后才被解除嫌疑?没有受到“干扰”,警方为何出尔反尔?对此背后的猫腻,相信北京市公安局是心知肚明。

此外,北京市公安局再提“深入调查走访了130余名相关人员,并对北京市经营、使用铊盐的全部100余家单位开展工作”,目的明显是为了混淆视听,让不了解案情的人误以为投毒者另有其人,但“忘性大”的警方还是无法否认,当年警方早已经排除了朱令本人曾使用或接触过铊盐,也排除了其家人和亲朋接触过铊盐的可能性,而朱家委托的代理律师张捷曾指出:“根据警方目前提供的情况来看,有人故意投毒是朱令中毒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背后存在一个凶手。”而了解内情又有几十年破案经验的老公安王补推断“嫌疑人的范围是很小的”,并根据清华大学女生宿舍的严格管理,进一步推断“朱令身边就有凶手”。

在如此小的范围内却找不到凶手,理由是“证据灭失”,说警方无能应该不为过吧。看来,同刚刚迅速侦破发生在上海的类似投毒案的警察相比,北京警察要“逊色”许多。这如何能让我们相信其所言的“公安机关和侦查人员对所有的刑事案件特别是严重侵害公民生命安全的案件,都会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开展侦破工作”?北京警方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无疑,北京警方的此番公开“结案陈词”明显是受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白宫请愿网站联署签名和愈来愈高涨的舆论的压力,其主要目的就是扑灭这质疑大火,但效果很可能却适得其反,几大网站跟贴被关闭就相当能说明问题。北京公安局到如今是“里外不是人”。

由此延伸的一个问题是,是谁推动北京警方做出如此公开回应的?特别是此案已彰显出中共高层习近平一方与江系间的角力的情况下。一个可能是江系为继续掩盖真相,率先推出“结案陈词”,使习近平一方为保存官方颜面而无法翻案。还有一个可能是事态闹大的出乎习阵营的意料,为防止情况失控,因此或默许江系人马或双方妥协而发布此消息。只是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任何掩盖真相之举都必将激起更多的民愤,也为自己埋下了定时炸弹。此时不爆,终有引爆的一天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大纪元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