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戰神 北伐抗日剿共名將白崇禧(視頻+圖)

作者:雲中君 發表:2018-01-05 22:4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視頻:民國時期被日軍尊稱為「戰神」的白崇禧將軍。(看中國原創視頻)

中華文明五千年,用兵如神的將帥不乏其人,精忠報國的英雄難以計數。民國時期,若論在大戰中被敵軍尊稱為「戰神」的人,唯有白崇禧將軍一人。他膽識超人,用兵機巧百變,謀略深遠,記憶力驚人,善於捕捉軍情,在國軍中享有「小諸葛」、「今諸葛」、「當代張良」、「近代第一龍韜虎略將軍」、「常勝將軍」等美譽,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不僅為國共雙方所公認,甚至連侵華日軍也不得不仰慕他的智慧和才華,尊稱他為「戰神」。

白崇禧將軍不僅在軍事指揮上神機妙算,百戰常勝,在個人修為上也能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具有忠貞報國、堅韌不拔的高風亮節,他是名副其實的千古戰神。

由於白崇禧在1949年國難之時拒不投共,以與中華民國共存亡的決心,追隨蔣公,從海南島飛赴臺灣。長期以來,中共控制的媒體對於白崇禧極盡造謠抹黑之能事,對他偉大的歷史功績刻意隻字不提,評價多有嘲諷之意;國民黨方面也因為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忽略了他的巨大功勛和貢獻。

大量歷史事實證明,白崇禧將軍深謀遠略的卓越軍事指揮才能,為襄助蔣公北伐、抗戰、剿共立下了燿古爍今的卓著功勛。

博覽群書 精通文韜武略 志向高遠 信仰三民主義

白崇禧天資聰慧,五歲開始就讀於私塾,刻苦用功,而且聰穎異常,幾乎過目不忘,熟背《三字經》、《千家詩》、《幼學瓊林》、四書、《詩》、《書》、《禮》、《易》、《春秋》、《左傳》等教本,自小奠定了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基礎。1907年,時年14歲的白崇禧考入桂林陸軍小學;18歲即參加廣西學生敢死隊,北上武漢參加辛亥革命;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在廣西陸軍第一師任連長、營長等職。

民國時期被日軍尊稱為「戰神」的白崇禧將軍。
民國時期被日軍尊稱為「戰神」的白崇禧將軍。(看中國製圖)

1923年,白崇禧奉大元帥孫中山之命,在梧州組織了三千餘人的廣西討逆軍,任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隨後與李宗仁的定桂軍合作,打敗了實力雄厚的舊桂系首領陸榮廷、瀋鴻英。再以少勝多,擊敗入侵廣西並企圖推翻廣東革命政府的七萬雲南唐繼堯、龍雲滇軍叛逆,於1925年統一廣西全境。從此,李白新桂系成為中國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叱吒風雲二十多年。在統一廣西的各個戰役中,年紀輕輕的白崇禧就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足智多謀,出奇制勝,以少勝多,被其對手瀋鴻英所部譽為「小諸葛」。

青年白崇禧作為廣西新桂系的全權代表前往廣州謁見孫中山大元帥,請求加入孫中山的革命行列。
青年白崇禧作為廣西新桂系的全權代表前往廣州謁見孫中山大元帥,請求加入孫中山的革命行列。

1923年1月,青年白崇禧作為廣西新桂系的全權代表前往廣州謁見孫中山大元帥,代表廣西竭誠請求加入孫中山的革命行列,並申述廣西統一對中國革命之重要性。孫中山即委任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

臨別時,孫中山對白崇禧說:「我無槍、無糧、無餉;只有三民主義。」白崇禧回答說:「廣西統一不需要孫公的物質支援,只要三民主義與信仰而已。」日後的歷史證明,白崇禧用自己畢生的青春、熱血和生命書寫了對於三民主義的堅定信仰與忠誠,無愧於中華民族和歷史千秋。

破頑敵「鋼七軍」揚威 奪龍潭「小諸葛」成名

兩廣統一後,廣州革命政府準備北伐統一中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三顧茅廬,親邀白崇禧擔任北伐國軍參謀長。李宗仁因廣西部隊也需要人指揮,不願讓「小諸葛」離開。但是蔣介石堅持非要白崇禧,親自向李宗仁表示說只借用白數月,待攻下武漢必定歸還。於是,白崇禧出任國民革命軍副參謀總長,代行參謀總長職權,後兼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等職。

北伐開始以後,北伐東路軍在浙江受挫敗,何應欽所率黃埔第一軍當時遠在福建作戰,無法立即調入浙江。蔣介石總司令為此非常焦急,白崇禧挺身而出,表示願赴前線。蔣介石立即任命白崇禧為東路軍前敵總指揮,指揮國軍進攻孫傳芳敵軍。

江西南昌之役,「北洋第一悍將」孫傳芳以三倍兵力進行猛烈進攻,王柏齡副軍長率領的黃埔第一軍被擊敗,九江失守,南昌被圍。白崇禧迅速擬定了《肅清江西作戰計畫》,蔣介石親自核定並向全軍頒發。隨後,白崇禧急率桂系第七軍救援反擊,一舉擊潰孫傳芳先頭部隊兩個師。在雙方兵力極為懸殊的情況下,白崇禧出奇制勝,集中兵力攻擊德安,斷絕南潯線,先收復九江,再解南昌之圍。雙方肉搏三天三夜,擊敗馬回嶺、九仙嶺孫傳芳最精銳的盧香亭方面軍,俘敵兩萬餘人,取得江西戰場的勝利大捷,桂系第七軍獲得「鋼軍」美譽,威震天下。白崇禧再率援軍星夜趕赴南昌增援,成功截住了敵鄭俊彥主力,激戰三小時,擊潰敵軍信心。白崇禧孤身隨敵使者入敵營,向敵軍說明天下大勢,宣傳革命軍人應為人民的利益打仗。小諸葛唇槍舌戰,一番攻心戰,俘孫傳芳的三個軍長,並使約三萬降敵加入北伐革命陣營,繳獲步槍8千餘枝,大炮13門,子彈百萬餘發,輜重馬匹無數,繳獲的戰利品在南昌牛行車站堆積如山。

接著白崇禧指揮東路軍前敵各軍向東追擊,在何應欽東路軍主力尚未到達的情況下,出奇制勝,扭轉浙江戰場敗局,以少勝多,橫掃全浙,斷絕寧滬線交通,收復杭州、蘇州和上海,並再次擊退孫傳芳反攻,殲滅孫部六萬餘人,取得江南戰場的第一次大捷。

1927年8月,打響了北伐戰爭中最激烈、關係黨國生死存亡的龍潭戰役。南京一帶長江北岸盡為北洋軍閥孫傳芳所陷,孫傳芳統帥十一個師十萬眾的「五省聯軍」過長江佔領龍潭,西擾堯化,南京危急。白崇禧從無錫火速趕到鎮江,因當地通南京有線電話已遭破壞,白崇禧就地取材使用鎮江車站簡陋電話指揮,一人同時身兼通信兵、補給司令和指揮官,六天六夜不休不眠,指揮滬杭線上的第一軍劉峙、顧祝同、衛立煌、陳誠等師和桂永清教導團西進反攻龍潭,再與李宗仁的第七軍、第十九軍以及何應欽指揮的第一軍的三個師三面夾擊猛攻龍潭。

8月30日拂曉,白崇禧、李宗仁、何應欽督率指揮各自部隊向龍潭孫傳芳部十個師約六萬餘人進行總攻決戰。戰況極為慘烈。「龍潭周圍數十里地,炮火蔽天,血肉模糊。戰鬥的慘烈,實為筆墨所難形容。」是役國軍將孫傳芳部壓縮到長江邊後全部殲滅,俘敵四萬餘人、繳槍三萬枝。

千古戰神北伐抗日剿共名將白崇禧視頻+圖
1927年,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親題並贈送給小諸葛白崇禧的匾額「威南 龍潭大捷 指揮能事回天地 學語小兒知姓名」。

龍潭戰役奠定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基業,也決定了顯赫一時的五省聯帥孫傳芳從此一蹶不振,變成光桿司令的轉折點。不少國民黨元老對此役印象猶深,於右任老先生曾寫一聯:「東南一戰無餘敵,黨國千年重此辭。」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在宴請嘉獎龍潭戰役作戰將領時,親筆題寫並贈送匾額和對聯讚頌小諸葛白崇禧:「威南 龍潭大捷 指揮能事回天地 學語小兒知姓名」

1928年6月1日,白崇禧就任武漢北伐軍前敵總指揮,5日率軍自漢口北上,11日即與閻錫山聯袂開進北京,受到各界盛大歡迎,成為歷史上由華南領兵攻入北京的第一人。

9月6日,白崇禧代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權,率國軍四大集團軍之聯合東征軍在天津誓師,10日佔領唐山,13日佔領灤州,23日白崇禧將直魯軍繳械,完全肅清關內北洋敵軍。25日白崇禧到達昌黎,北洋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將灤河以東地盤全部易幟,改挂青天白日旗。12月29日,張學良在東北通電東北易幟,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至此,白崇禧指揮北伐國軍從廣州打到秦皇島山海關,被譽為「完成北伐的第一人」。

共赴國難 蔣白捐棄前嫌 持久抗戰 白崇禧大顯神威

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最後關頭」講話,電邀他北伐期間的參謀長白崇禧「共赴國難」,後為白崇禧。
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最後關頭」講話,電邀他北伐期間的參謀長白崇禧「共赴國難」,蔣介石身後為白崇禧。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最後關頭」講話,號召全民族堅決抗日到底。國難思良將,求賢若渴的蔣介石於8月2日再次電邀他北伐期間的參謀長白崇禧「共赴國難」。

接獲蔣介石電邀,李宗仁本人及白崇禧的眾幕僚和許多親屬均認為早年蔣桂戰爭舊怨猶在,唯恐南京此行不利。除了夫人馬佩璋讓白崇禧自己決定,其餘眾人皆反對他入京。有人勸白崇禧在西南自保,讓蔣介石好看。然而一貫堅決主張抗日的白崇禧卻深明大義,他說:「抗日是兩廣素來的主張,也是國民一致的要求,於今,抗日時機成熟,正是吾人報效國家之時。如果自己不到南京,不但辜負蔣公之德意,則往昔揭示之抗日口號乃是自欺欺人,必將為國民所唾棄。」

蔣介石特別派出自己的水陸兩用座機及德國駕駛員前來廣西接「小諸葛」。白崇禧義無反顧,8月4日從桂林飛往南京,是第一個抵達南京以實際行動支持蔣委員長領導抗戰的地方高級將領。第二天,日本報紙就以醒目大標題宣布:「戰神」蒞臨南京,中日大戰不可避免。

淞滬會戰期間,白崇禧深入第一線,多次到前線督戰,瞭解敵我雙方的真實情況,知己知彼。他深知敵我力量相差極其懸殊,國軍徒作無謂犧牲並不能取得勝利,曾經四次向蔣介石進諫。如果白崇禧的建議開始就被採納,國軍的損失就會減少很多,傷亡也不會那麼慘重。在白崇禧的苦諫下,蔣介石終於在11月9日下令兵分兩路分別向南京、杭州全線撤退,並責令白崇禧負責整頓部隊,收拾殘局。這樣才保住了尚存的國軍主力不被全殲,為日後奪取抗日持久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淞滬會戰之後,侵華日軍稱白崇禧為「戰神」,同時把蔣介石和白崇禧兩人列為日本帝國必須消滅的首要前兩位「戰爭罪犯」。

1938年,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戰在白崇禧的策劃建議之下,李宗仁命令孫連仲第31師(師長池峰城)死守臺兒莊待援,將萬餘日軍誘入重圍之後聚殲。白崇禧除了在幕後策劃部署,還經常親臨前線與各軍師高級將領聯絡溝通,代表蔣委員長鼓舞士氣。在危急關頭,白崇禧冒著濃烈的硝煙,親臨臺兒莊戰場調動佈置中央軍重炮部隊和強力火炮抗擊日軍的圍攻。此次大戰國軍中央軍和各派系地方軍精誠團結,萬眾一心,血戰三路日軍,終於取得聚殲一萬多凶殘日軍的大捷,嚴重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遏制了日軍侵華凶猛勢頭,粉碎了日本自1879年完成明治維新以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一掃因上海南京等地淪陷而籠罩在全國的悲觀情緒,極大地鼓舞振奮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到底的信心。捷報傳來,舉國歡騰,各地舉行祝捷會,大本營武漢超過十萬人上街遊行,卡車載著李宗仁、白崇禧兩人的巨幅照片為遊行隊伍開路。

千古戰神北伐抗日剿共名將白崇禧視頻+圖
1938年,軍委會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白崇禧在武漢。

1937年10月,太原淪陷時,南京淪陷前,白崇禧在全國率先提出「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的持久戰戰略思想,旨在把日軍拖入中國廣大內陸的泥淖裡面,拖長日軍的補給線,從而由軍事戰發展為政治戰、經濟戰,向敵軍發動長期總體戰,削弱敵軍優勢,最終戰勝日軍。此一戰略思想為蔣介石所採納,成為國策和抗日最高戰略方針,奠定八年抗戰的勝利基礎,對抗戰影響至深且廣,作用巨大。中共日後利用投共的李宗仁機要秘書程思遠偽造歷史,稱白崇禧提出的持久戰戰略思想是因為受到毛澤東1938年5月發表的《論持久戰》的啟發。但是,大陸著名學者楊天石經過多方考證,發表專文說明,中共所稱實為謬論。

1939年12月,白崇禧統帥指揮第4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所部二十五個師共十五萬四千多國軍,包括第5軍杜聿明所部的戴安瀾、邱清泉、鄭洞國等精銳之師,兩度重挫消滅包括日寇「鋼軍」在內的日軍精銳,取得了抗戰以來首場攻堅戰的勝利--崑崙關攻堅戰大捷。

1944年,日軍為了攻佔戰略要地桂林,共集結了近七個師團,十五萬兵力,三百多輛坦克,三十多架飛機,大量重炮。白崇禧主動請纓,緊急自重慶趕赴桂林做戰役部署,指揮不足二萬名桂軍及廣西民團在無坦克飛機並缺乏火炮重兵器支援的苦境下,單憑輕兵器擊斃一萬六千名來犯日軍,創造了日軍侵華作戰平均單日最高戰亡兵員數。守軍無一人投降,漓江之水被中日兩軍之血染為紅色。

1940年,白崇禧指揮國軍在崑崙關兩度擊敗日本王牌鋼軍後,與蔣介石、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左二)、羅卓英(右二)、美軍司令史迪威(右一)合影。
1940年,白崇禧(左一)指揮國軍在崑崙關兩度擊敗日本王牌鋼軍後,與蔣介石、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左二)、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羅卓英(右二)、美軍駐華司令史迪威(右一)在廣西合影。

八年抗戰,白崇禧以軍委會副參謀總長身份先後兼任軍訓部長、校閱部主任委員、桂林行營主任(統轄負責四大戰區、半個中國的抗戰)、海軍整建委員會主任等要職,不僅參與制定了國軍各階段對日作戰計畫,參與策劃指揮從北到南的多場大型會戰,還為國軍培養訓練了二十萬軍事指揮人員,為贏得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傑出貢獻。1944年1月1日,國民政府授予他青天白日勛章。

戰功赫赫、功勛卓著白崇禧將軍。1944年1月1日,國民政府授予他青天白日勛章。
戰功赫赫、功勛卓著白崇禧將軍。1944年1月1日,國民政府授予他青天白日勛章。

戰四平 白崇禧大敗林彪 時局艱 蔣介石痛失大陸

白崇禧與國民黨內大多數人物不同,他對共產黨認識的非常深刻透澈,認為共產主義是中華民族曠古未有之禍害,必須堅決肅清。白崇禧一生,反共立場始終堅定如一,從不因為中共之蠱惑而有過絲毫動搖。

1945年,蔣委員長與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在四川校閱新組建國軍。
1945年,蔣委員長與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在四川校閱新組建國軍。

1945年抗戰勝利後,白崇禧便一再強調:「對中共問題,除武力外,別無解決辦法。」10月,國共簽署雙十協定,國民政府開始整編裁軍,計畫將國軍由三百萬裁減到二百萬,由陳誠具體負責。李宗仁、白崇禧堅決反對,質疑此舉恐「為匪壯勢」。11月,白崇禧在參加復原整軍會議前,期期認為不可裁軍。他主張先剿共而後裁軍行憲,遂向蔣介石鄭重建議,應乘抗日戰勝餘威,先將中共徹底剿滅,而後行憲,否則將給中共以可乘之機坐大。

東北地區在抗戰後的國共內戰中,具有決定彼此生死存亡的重要性。日本投降之後,蘇聯紅軍迅速佔領東北,把日本關東軍的軍火裝備提供給中共。據當時的報告,林彪共軍接受了「槍支十萬支,大炮數千門及彈藥、布匹糧食無數」。就在幾個月前,整個八路軍總共只有154門炮。蘇軍把投降的偽滿洲國二十萬軍隊交給中共整編,再加上成千上萬新近失業的男子,為生活只好當兵,使得林彪共軍從最初的六萬人轉瞬就發展到三十萬,並成為共軍中作戰能力最強的部隊。林彪是共軍將領中最能戰的「常勝將軍」,號稱東北「黑土地之狐」,率領四野佔領了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重要城市。毛澤東命令林彪「不惜任何犧牲」、「死守長春」、「死守四平,寸土必爭」。

1946年4月,國共雙方在東北戰略重鎮吉林省四平開始了第一次主力決戰。原先蔣介石曾下令限東北行營4月2日前攻下四平,可是杜聿明指揮國軍北上進展遲緩,前後拖延幾近兩月,中間尚有挫敗,蔣介石為此十分焦急。

當戰事持久拉鋸不下,雙方攻守最激烈的時刻,5月17日,蔣介石派首任國防部長白崇禧飛赴東北督戰。「小諸葛」一到東北,即召開軍事作戰會議,國軍士氣大振。18日,白崇禧偕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赴前線指揮所督戰,指揮督率杜聿明所部孫立人新一軍、廖耀湘新六軍、陳明仁七十一軍分三路向四平林彪共軍進逼包抄。國軍只用三天時間,於19日便徹底攻克收復四平,將林彪十多萬共軍打得丟盔棄甲,傷亡數萬,林彪化妝成伙夫隨殘兵敗將狼狽逃竄到哈爾濱。

此時林彪共軍奄奄一息,正是徹底殲滅東北共軍的千載難逢良機。白崇禧下令國軍繼續乘勝追擊,自己立即飛返南京,向蔣介石當面解釋,並提出窮追猛打,一舉拿下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滿州裡等重要城市,組織300萬民團,協助國軍徹底剿滅東北共軍,再回師殲滅華北聶榮臻共軍的全盤計畫。他還向蔣介石提出,自己希望能繼續留在東北督戰或者乾脆直接指揮戰鬥。

在此國共雙方生死存亡之關鍵時刻,將被滅頂的中共慌忙乞求和談,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受周恩來所蠱惑,八次上廬山對蔣介石施以高壓,蔣介石被迫宣布東北停戰。林彪殘兵敗將因此而得到喘息機會,死灰復燃,從此國共雙方軍事力量驚天大逆轉,最後東北和華北一併淪陷於林彪共軍之手,此乃白崇禧將軍一生的憾恨。

白崇禧將軍1946年在南京的全家福合照。
北伐誓師二十週年、抗戰第九週年紀念日,國防部長白崇禧1946年7月9日在南京的全家福合照。

1948年10月,國軍在東北遼瀋戰敗已經成為定局。白崇禧提前4個月便向蔣介石提出「守江必守淮」的戰略原則,並建議華中只設一個剿匪總司令部,由他自己統一指揮中原大軍,集中兵力運用攻勢防禦,堅持長期對共軍作戰。蔣介石未採納白崇禧的建議,任命劉峙為戰略位置更重要的徐州剿總司令,任命白崇禧為華中剿總司令駐守武漢。白崇禧當時便告訴蔣介石說:「中原大軍分割使用,將來必敗無疑。」此後劉峙奉命在徐州地區把幾十萬國軍精銳擺成一字長蛇陣,結果被六十萬共軍集中優勢兵力分割包圍。

此後國軍敗像突顯,時局危艱,蔣介石於是同意啟用白崇禧統一指揮中原兩大剿總。但此時敗局已定,共軍隨時可能發動徐蚌會戰(淮海戰役),重新調整部署幾十萬國軍已經沒有時間了。白崇禧在整夜痛苦思考後,認為在徐蚌戰場投入兵力越多越徒增國軍的損失,遂拒絕就任總指揮。白崇禧離開南京返回武漢華中剿總的第六天,六十萬陳粟、劉鄧共軍就發起了淮海戰役。由於國防部高級潛伏共諜郭汝瑰和劉斐預先將國軍作戰計畫密報中共,盜用國防部名義引國軍陷入共軍包圍圈,並誤導蔣介石做出錯誤判斷,數次更改作戰命令,最終五十五萬黃埔精銳在淮海盡喪於共軍之手。

臨危難表忠心 拒絕投共 辭世前謀奇策 反攻大陸

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許多國軍高級將領見大勢已去,紛紛叛變投共。在共軍攻擊華中、華南前後,毛澤東、周恩來多次派密使企圖策反白崇禧,甚至派人一直追到了廣州、廣西進行策反誘降。毛澤東甚至表示:「只要白健生願意倒戈起義,一切好商量,此公好帶兵,如願起義,可繼續帶兵,建國後可讓他帶三十萬國防軍!」然而,白崇禧不為所動,表示效忠於國民政府,拒絕投共。他對勸降者說:「漢賊不兩立,自古歌頌的只有斷頭將軍,絕無投降將軍。」

白崇禧說:「我自追隨蔣公北伐以來,殆逾二十載,既處遇順境,亦處遇逆境,一生一世歷史第一,我必對歷史有所交代,生死利害,在所不計。」
白崇禧說:「我自追隨蔣公北伐以來,殆逾二十載,既處遇順境,亦處遇逆境,一生一世歷史第一,我必對歷史有所交代,生死利害,在所不計。」圖為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三巨頭何應欽(中)、白崇禧(右)、顧祝同在臺灣合影。

白崇禧將軍一生中時窮節現顯丹心的決斷莫過於他在1949年國難之時決定去臺灣。臨行前,他的多年至交立法委員何遂勸其慎行,並勸其乘機投共。白崇禧回答說:「我自追隨蔣公北伐以來,殆逾二十載,既處遇順境,亦處遇逆境,一生一世歷史第一,我必對歷史有所交代,生死利害,在所不計,君勿為此喋喋也。」

英明的白崇禧將軍早已洞察了中共之陰毒邪惡,以與中華民國共存亡的決心,再度追隨蔣公,從海南島飛赴臺灣。在1949年那個最艱難困苦的時刻,有人爭一時,有人對千秋,而白崇禧將軍做出了無愧於歷史千秋、無愧於中華民族的偉大抉擇。

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乘機抵達臺灣。當時美國尚未跟臺灣簽訂護衛臺灣的防衛協議,臺灣前景黯淡不明,風雨飄搖,陷入一片混亂,經濟落後,物質生活貧乏,很多人到臺後又悄悄去了美國、日本、泰國或香港等地。而白崇禧到了臺灣之後,卻把二十多位親屬從香港全部帶到臺灣。全家人住在臺北松江路一幢舊式普通平房中,一直住到1966年白崇禧去世,每逢天下雨,白崇禧夫婦的臥室屋頂都會漏雨。

由於歷史上的複雜原因,加上李宗仁在美國屢屢給蔣介石難堪,最後又不聽白崇禧多年以來的苦心勸告,一意孤行從美國前往北京投共,白崇禧因此在臺灣備受冷落甚至難堪。有一些朋友很不理解,但是白崇禧卻回答說:「大陸丟了,我們是現役軍人,負很大罪過,中央不處罰我,自己良心自責。臺灣是復興基地,祖國領土就只剩這一點點,希望在這生根發展回去,除此之外,現役軍人死無葬身之處,跑到哪裡去?」

1965年7月,白崇禧臨去世前一年,此時他已經完全被排除在一切軍政權力之外,甚至屢受難堪和屈辱,但他心中最關心的依然是中華民國的前途,唸唸不忘光復中華河山,解救大陸同胞。當時美國跟越南共產黨正打得如火如荼,白崇禧連忙給在香港的新桂系後期第三號人物、廣西省政府主席黃旭初寫信。他在信中無一言談到自己在臺灣的個人得失,無一字談及私人情誼,而是通篇都在分析時局和國軍反攻大陸的可能性。他告訴黃旭初說,美國很可能跟中共直接交戰,那時就是臺灣反攻大陸的最好時機,國軍的反攻戰略應該是如何如何……他在信的結尾處寫道:「弟待罪臺灣,十有七年矣!日夜焦思國軍何時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

966年12月2日,73歲的白崇禧將軍在臺北猝逝。
1966年12月2日,73歲的白崇禧將軍在臺北猝逝。蔣介石親筆題詞頒發「忠貞為國」、「軫念勛猷」挽額及「旌忠狀」,並第一個親到景行廳向白崇禧遺體告別。

1966年12月2日,73歲的白崇禧將軍在臺北猝逝。蔣介石下令給國軍一級上將白崇禧舉行了隆重公祭,葬禮備極哀榮。蔣介石親筆題詞頒發「忠貞為國」、「軫念勛猷」挽額及「旌忠狀」,並第一個親到景行廳向白崇禧遺體告別,三鞠躬致敬,並獻花致祭。美國《紐約時報》當天自臺北發布特訊報導,稱讚白崇禧將軍為「中華民國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和將領」。

蔣介石下令給國軍一級上將白崇禧舉行了隆重公祭,葬禮備極哀榮。
蔣介石下令給國軍一級上將白崇禧舉行了隆重公祭,葬禮備極哀榮。(以上皆為網路圖片)

縱觀白崇禧將軍的一生,赤膽忠心,胸寬如海,不愧為名傳後世的「千古戰神」。他也是自三國諸葛亮之後,在中國歷史上唯一獲得「諸葛」美譽的將軍。白崇禧將軍一生,真正實踐奉行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他的高風亮節當永為世人所讚頌。

點擊購買電子書:《滄海:改變中國歷史的北伐戰爭》

視頻


北伐抗日剿共名將 白崇禧(視頻製作:看中國)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責任編輯:喬安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