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016年:人民幣70年的印鈔史(組圖)

作者:路財主 發表:2016-10-16 09: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6年10月16日訊】一、最早的人民幣通脹

1947年7月,中國正處於國共內戰期間,當時的中共華北財經辦事處主任董必武提議,應該考慮組建中央銀行,並制定統一解放區貨幣的措施。關於中央銀行的名字,當時很多人建議用「聯合銀行」、「解放銀行」等,但晉察冀邊區銀行的副總經理何松亭建議採用「中國人民銀行」一名,這一建議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認可。

1948年12月1日,經當時的中共中央批准,以當時的華北銀行、北海銀行和西北農民銀行為基礎,合併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設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發行在全國解放區流通的「中國人民銀行券」。

為區別於以往各解放區銀行所發行的地方紙幣,這種紙幣最初被稱為「新幣」、「人民券」、「中國人民銀行券」等,直到1949年6月,才被正式定名為「人民幣」。由於當時戰爭持續進行,中共政府支出遠大於收入,入不敷出,唯有印鈔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1949年4月人民幣發行總量607億元,7月底就達到了2800億元,到了11月底,迅速增加到20000億元,到了1950年2月底,達到41000億元,3月份,發行量已經增至49100億元。

當時,西藏、新疆、東北、內蒙古以及國民政府控制的東南區域,人民幣尚未大範圍使用。在此情況之下,一年時間印鈔量暴增80倍以上,可想而知是個什麼結果。

嚴重的通貨膨脹隨之而來:1949年1月到1950年2月,以人民幣計價的全國13個大城市批發物價指數上漲91倍。其中,天津市的麵粉、小米、小麥、紗、白細布這五種商品的綜合價格更是上漲了103.7倍。鑒於嚴重的通貨膨脹已經大大影響了中共政權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中共中央政府政務院(國務院的前身)通過並頒布了《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將全國行政和軍事人員的編製和待遇、財政收支、國營貿易、物資管理與調配、現金管理、私營企業管理等進行統一,並嚴格按照計畫調配,由此形成了計畫經濟的最早雛形。

二、慘痛的代價

隨著中共國的成立和整個國家財經工作逐步走上正軌,東北、內蒙古和新疆相繼納入人民幣的流通區域。然而,由於戰爭期間的紙幣印刷過多,人民幣依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通貨膨脹,而且第一套人民幣存在著紙張質量較差、票面破損嚴重、面額過大等問題,給商品流通和計算帶來很大不便,中國人民銀行決定發行新版人民幣。

1955年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新版人民幣,並確定新舊幣的兌換比例為1:10000——這就是「第二套人民幣」。

從1955年迄今從第二套到目前正在使用的第五套,中國先後發行了4套人民幣,新舊人民幣兌換的時候,其兌換比例一直確定在1:1——換句話說,截止到2015年,沒有改換過面值的人民幣已經走過了60年。

按照新人民幣額度計算,1955年當年中國的貨幣存量(現金+存款)合計是182億元。伴隨著經濟發展,此後的1956年、1957年人民幣的貨幣存量增加到191億元和218億元,增長速度尚屬正常。

然而,接下來的兩年要「超英趕美」,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伴隨著經濟上的狂熱,人民幣供應量開始了罕見的「大躍進」,1958年、1959年,供應量分別激增到363億元和474億元,增長率達到了66%和30%,創下60年來的最高增長率記錄。

「貨幣大躍進」的後果是眾所周知的所謂「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一片狼藉,農民大批的「非正常死亡」——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是1619萬,黨史專家金沖在其《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一書中承認,三年間全中國餓死的民眾達3860萬人。

三、有文化大革命,沒有印鈔大革命

「貨幣大躍進」的慘痛後果,導致1962年「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實施,隨後連續3年連續實現人民幣資金回籠,到1965年,隨著調整任務的完成,人民幣的供應量被控制在572億元的水平。

經歷這一輪貨幣大躍進,再加上此前第一版人民幣的通貨膨脹惡果歷歷在目,中共對於貨幣濫發的惡果產生了深刻的警惕。從1960年一直到對外開放之前,當時的中國政府都比較注意控制貨幣供應量,此後差不多20年的時間裏,中國的貨幣存量增長速度始終穩定在每年7%左右。即便最高的1966年,人民幣供應量增長率也不過15%左右。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政壇一片混亂,但貨幣供應卻始終受到約束——從1966年的663億元增長到1976年的1182億元,年增長率在7%左右,由於貨幣供應受到約束,不管怎樣,民眾對於未來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明確預期,所以社會形勢雖然動盪不安,但物價卻基本保持穩定,這算是信用紙幣時代的一個小奇蹟——當然,這也是強力控制的計畫經濟的特點。

下圖是1955-1978年中國貨幣供應的增長情況。


四、通脹肆虐期

很多人認為,2000年以來是人民幣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期——那只能說明你年紀尚輕,沒有經歷過人民幣真正嚴重的通貨膨脹。

1979年中國開始改革並對外開放,對1949年至1976年重大事件的重新評價,以及提高了農民們的糧食收購價,城市工人漲工資,右派補發工資,老幹部補償損失,在最初的計畫經濟體制下,自然是以政府財政透支、印刷人民幣的形式來「擺平」的,因此人民幣供應量在這兩年開始大幅度提速。

1979年底,廣義的人民幣供應量為1555億元,1980年進一步增加到1933億元,增長率高達24%,此後的連續三年人民幣的供應基本都保持著20%以上的貨幣供應增長速度——多印鈔票的結果,就是1984年的通貨膨脹。

不過,由於聯產承包制的實施,中國糧食產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大多數中國人第一次吃飽肚子,民眾的生活水平有切切實實的提高,這一次不算嚴重的通貨膨脹沒有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由於1980年代初的通貨膨脹影響並不惡劣,接下來幾年中國人民銀行就一直保持這麼高的貨幣供應量,從1984年到1990年,人民幣鈔票供應量增長開始駛入快車道,此後幾乎每年的廣義人民幣鈔票供應量增速都在20%以上,尤其是1984年和1986年,人民幣鈔票供應量甚至達到了39%和31%這樣的驚人增幅。

連續多年鈔票超發的惡果在1987年到1989年以一場惡性通貨膨脹顯現出來,官方公布的CPI係數是20%左右,實際上許多物價都至少翻番,高檔菸酒等民用消費品價格甚至直接上漲10倍。

1989年為什麼會發生學生運動,並不僅僅是政治原因,還有重要的經濟原因。

五、如何從制度上遏制通脹

面對社會上物價暴漲的潛流暗湧,中央政府決定全面取消憑票供應的物價管制和價格雙軌制度,這次改革措施被明確稱為「物價闖關」。

1988年8月19日清晨,中央廣播電臺播發了「價格闖關」的消息,當天各地就出現了搶購潮——通貨膨脹最終變成了搶購行動,見什麼買什麼,有人一下子就買幾百公斤的食鹽,商店裡只要有東西,基本上都被搶購一空。

為了搶購物資,人們紛紛到銀行提現,銀行發生了擠兌,這下銀行可傻眼了,那麼多人同一時間取錢,哪能應付得過來?前面的人人領不出錢來,後面排隊的人就著急了,一些地方銀行因為不能及時支付,民眾在憤怒之下把櫃臺都給推翻了。

這場由惡性通貨膨脹導致的提現行為到了什麼地步呢?當時的國務院正式發了明碼電報給各地,要求「共產黨員、國家機關幹部,不准到銀行取錢,否則將給予紀律處分……」

直到今天,許多年齡稍長的人仍然能夠記起那個瘋狂的搶購年份:電風扇能轉圈就被抱走,電視機見人影的就有人要、錄音機能放聲的就被買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曾經披露這次「物價闖關」中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時任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的陳雲明確表示,問題來源於「現在票子發得太多……」

1989年到1991年,中共政府實行了嚴厲的宏觀調控措施,控制基建規模,控制投資規模,就是要消化多餘的貨幣。

然而,吸毒上癮的感覺很美妙的,2年緊縮期還沒過去,政府就再度進入到熟悉的印鈔軌道,票子發得太多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改進,反而變本加厲,繼續以20%、甚至30%的速度增發,1993年創下激增37%這樣增長率。

毫不意外的是,中國在1993年-1995年再度經歷一場嚴重的通貨膨脹,官方統計的CPI就達到24.1%,消費品物價翻番的比比皆是。

要想真正控制政府濫發鈔票的衝動,首先是政府要約束自己的財政赤字,不能國有企業想要貸款,中央一聲令下,那就要多少中央銀行給印多少;不能說某個重大社會問題要解決(比方教育、醫療),又是中央一聲令下,中央銀行嘩啦啦的印出來鈔票送過去就行……

1995年3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了中央政府財政出現赤字不得向人民銀行透支,貨幣發行一定要跟經濟增長保持平衡這個原則終於制度上落實下來了。從此,中共政府開始模仿西方國家的政府,要想花錢,要麼靠增加稅收,要麼靠增發國債,只有這兩條路。

六、任何通脹,成本必由底層人承受

不能否認的是,任何通貨膨脹的後果都是由社會弱勢群體來承擔的。比方說失業職工問題,就是因為以往的國有企業經營遇到問題,不管是不是浪費嚴重,不管生產的產品是不是適銷對路,領導只要到政府那裡一哭窮,說職工生活困難,乾嚎兩聲就可以從中央拿錢過日子,現在忽然發現這一招不靈了,於是就讓自己的職工下崗……此外,教育產業化、醫療市場化改革,都與政府不能再隨隨便便搞財政赤字有關。

不過,如果不進行這些改革,還是沿用以前的老辦法,採用大規模的財政赤字透支,持續超發人民幣,恐怕問題會更嚴重——用經濟學家周其仁後來的話來說,如果沒有1990年代中期的那次調控,「中國經濟這艘船早就翻了。」

中央財政向中央銀行透支這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由此確定了中國的鈔票發行量的增長率開始擺脫以往的模式。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在1994年確立了以GDP為地方政績導向的行政激勵機制,這使得各地都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的重點——儘管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衝擊,但中國經濟卻從此開始崛起。

下圖即為1979年至1999年中國人民幣鈔票供應量增長情況。


 

由上圖可以看出,人民幣M1的供應量,從1979年底的994億元億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底的4.58萬億元,增長46倍;M2的供應量,則從1979年底的1555億元暴增到1999年底的72.58萬億元,暴增了77倍。

如果進一步觀察M2的增長率狀況,並將其與GDP增長率進行對比,就會發現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中國的貨幣供應增長率,長期大大超過GDP增長率,這最終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特殊現象,並一直保持至今。

七、新世紀的新規模

進入新世紀,中國加入WTO,在此後十多年的時間裏,中國的外向型經濟開始崛起,出口產業興旺發達,並逐漸變成世界最大的出口國、貿易順差國和外匯儲備國,中國製造遍全球,變成了「世界工廠」。得益於全球貿易,從1998年到2006年,中國步入了為期8年的經濟高增長、物價低通脹的黃金增長時代。

下圖即為2000年-2015年中國貨幣供應量及GDP增長情況。


對比1982-1995年的印鈔速度(20-40%)和1995年以來印鈔速度(15-20%)可以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頒布實施以來,中國的印鈔速度已經顯著的下降。2009年中國的鈔票供應量絕對是15年來(1995年以來)最大的一個例外,這一年的廣義鈔票供應量M2的增長率達到了27.6%,而狹義的鈔票供應量M2增長率更是高達32.4%。

即便是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為了大規模救市,美元的M1、M2鈔票供應量增長率不過6.2%和3.4%左右,相比之下,中國的人民幣鈔票供應量增加速度實在是離譜。實際上,就從2009年年底開始,按照廣義貨幣供應量M2來計算的話,人民幣發行量折算成美元已經超過了美元——從這個意義上說,從2009年開始全世界最大的央行就不再是美聯儲,而是中國人民銀行。

到了2016年初,中國的印鈔規模幾乎等於歐元區+美國的總和,但實際上中國的GDP還趕不上歐元區。

從增長率來看,中國2012年以來的印鈔速度進一步降低到了15%以下。

然而,並不是說印鈔變緩了,中國的印鈔量就變小了——實際上,由於現在中國的貨幣供應量規模實在太大,即便是13%的印鈔速度,中國每年的印鈔數量也極為驚人,根據我前天的文章「關於人民幣,1年印出英國、2年印出日本是真的麼?」,你應該知道,當前中國一年的印鈔量已經敵得過一個英國或法國的GDP了,半年都能印出來一個俄羅斯。

截止到2016年初,世界前五大經濟體的廣義貨幣供應量、GDP和2015年的印鈔量數據全部折算成美元見下面的圖表。

 

隨著外匯儲備的減少,將會對央行資產負債表餘額的收縮帶來巨大的壓力。但是,貨幣供應量的趨勢性收縮,對於中國這樣的經濟環境,將是災難性的,所以官方無論如何會避免。他們怎麼樣把錢再放出來,值得關注。比如,雖然央行不能直接購買國債,但可以借錢給商業銀行購買,即所謂的定向國債。

央行發行的貨幣,會經過貸款→支付→存款→貸款(除去準備金部分)這樣一個循環,使廣義貨幣供應量(M2)不斷膨脹,即貨幣乘數。理論上的膨脹極限,與準備金率有關。如果現有的準備貨幣供應量和准款準備金不變,極限在100萬億多一點。要保持現有的M2增速,必須增加儲備貨幣的供應量。因此,接下來的日子裡,無論外儲增還是減,印錢都不可避免。

責任編輯:靖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